在上海的老城厢,现在还保留着几个古旧的地名,比如旧校场路、中医王马弄,似乎述说着我们所熟知的老城厢,和历史上真正的老城厢,依然有极大的区别。
比如,豫园就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上回的望族--潘氏所建造的私家园林。在抗战之前,上海的老城厢内坐落着大量的私人公馆。在当年,这些江南建筑风格的院落,地位仅次于租界里的洋房大宅,亦是上海的士绅、富商钟情的居所。
当年,老城厢的繁华绝不逊于当时的南京路,每到城隍庙庙会的日子,更是热闹非凡。只是一切,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就毁于一旦。日军纵火劫掠,将繁华的老城厢在几个月时间化为乌有。待到日军退出后,那里就成为难民们的乐土。无处安身的他们便在已经被焚毁的老城厢内,用简易的材料,搭建破陋的矮草房作为临时居所。日积月累后,老城厢便开始沉沦,不再是被上海人“称道”的好地段了。
然而,尽管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上海人对老城厢的记忆却从未被抹去。有识之士一直试图恢复老城厢里的烟火气,让建城七百年的上海,将富含城市特色文化的生气,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
上海锦园的建设成了一个契机。上个周末已经开始公开的上海锦园,城厢历史记忆为底盘,旨在以“最大化保留风貌肌理”的原则,延续街巷与建筑特质,在老城厢原汁原味的街巷体系内,令风貌区域与公共街区发生交融。“锦园”位于上海城市的“心脏”地带,左拥新天地、淮海中路CBD商圈,右望陆家嘴全球金融城,北倚人民广场,向东贯通豫园商圈、衔接外滩,在一连串城市核心坐标的环伺下,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这种独特的基因,也决定了“锦园”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要着眼于在地历史记忆的活化,充分展现对上海文明的审美。项目自启动以来,有上百位风貌专家、文化顾问、业内设计权威参与其中,以“最大化保留风貌肌理”为原则,对地块上的街巷、风貌建筑采取保护、修缮、改造、复建等更新手法,令这些“城市的底纹”重现于当代生活日常。
而在住宅产品部分,本期推出的小高层产品建筑设计界面融汇ART-DECO经典风格,并对风貌建筑美学进行深度提取:通过金镶玉与英伦红砖立面元素的编织,形成独树一帜的竖向线条美学,层层递进、向历史的领空生长,在还原海派建筑精髓的同时,又紧密链接上海的过去与未来。
同时,项目精研风貌建筑立面细节,提纯海派建筑元素,一砖一墙地进行保护、修缮、改造、改建等更新手法,向世界展现上海时代更新的建筑范本,创造留给城市未来的历史。
项目南至复兴东路,西至肇方弄,北至方浜中路,东至松雪街,有 151 套风貌联排和 533 套海派高层。其中,最小面积 200 平米,最大面积 1200 平米。主力户型 300~500 平米。
据悉,目前在建的是锦园一期,后期还将有二三期会推出。随着整体居住品质和居住氛围恢复,清人记录的老城厢海派“烟火气”将在时隔百年之后陆续复现。届时的老城厢,将重新成为上海居住的第一极。
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