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连下两天大雨的武汉终于放晴。汉阳张之洞体育公园内人头攒动,在家憋了两天的市民携家带口前来体验运动的乐趣。足球场、篮球馆、乒羽馆内,青少年的公益培训课吸引了数百中小学生和家长;而在儿童娱乐区,极限运动区,智能体测舱前,则围满了男女老少,纷纷上前一试身手。
这座集体育运动、休闲健身、家庭体验、绿色生态、文化传承、军事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智能体育公园刚建成投入运营一个多月,就因其齐全的健身运动功能和便利的交通区位,成为武汉新晋的“网红打卡地”。“这里原来只是一片荒地,改建成体育公园后能迅速‘走红’,确实有些意外。不过,这也证明了如今武汉市民体育健身,运动健康理念的提升。”张之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负责人邵笑这样说。
2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汉阳区琴台大道388号的张之洞体育公园,这里与汉阳铁厂遗址仅相隔一条马路。
公园内,各种极富现代造型美感的运动场馆让人赏心悦目,丰富的健身器材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几乎每一个健身设施前,都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围观,不少人还亲自动手进行体验。
在乒羽馆内,一堂青少年乒乓球培训课正在进行。几张乒球桌前,专业的教练员正指导着数十名小学生练习发球技巧,孩子们的家长们则围坐在周围,一边看着场上的训练一边谈笑指点着。
“我们这里一共设置了五个项目: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和体适能。现在进行的是免费公益课,目前已经进行了两周时间了。”张之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负责人邵笑介绍说,“非常火爆,已经有上千名小学员来体验过了。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要算起来,接待的人数超过三千人以上。”
邵笑感叹说,张之洞体育公园从开张之日起就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也带火了他们的青少年俱乐部。现在五个项目的培训班全都满员,所有的教练员每天都是连轴转,忙得不可开交。“来这里接受培训的学员来自武汉三镇,当然最多的还是周边社区的居民。以前他们可能要去稍远的地方健身,现在大多数人从家里走到这里也不过几分钟时间。”她说。
她还认为,之所以火爆,除了这里的设施齐备,高科技含量高等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健康需求更高了,同时也更加认同运动健身科学健身的理念”。
在篮球馆内,记者见到了带着5岁女儿前来打篮球的市民徐琴。她对这些年武汉市体育设施越建越多,健身越来越方便颇有感触。
“我家住在宗关。到这里非常方便,开车走月湖桥或知音桥过来只需要十多分钟。”徐琴说。5月初,张之洞体育公园投入运营后,几位住在附近的朋友向她大力推荐了这个地方。她带着女儿来这里“打卡”,结果一来就被吸引住了。“这里的设施非常先进和专业,教练员也都具有相当的资质。女儿喜欢篮球,我就给她报了篮球班。她在这里玩得很开心。现在每个星期都要来个两三次,成这里的常客了。”
徐琴本人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要游一次泳,打一场羽毛球。“这些年确实切身感受到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越来越多了。我们可以选择的地方也多了起来,而且都非常方便。像我住在宗关那边,以前游泳可以去后湖的塔子湖健身中心,打羽毛球可去武汉体育馆。今年就更方便了。比如汉阳这边也是刚建成的向阳体育公园,就可以打羽毛球,开车过去用不了多少时间。还有汉江湾全民健身中心,也新添了不少设施。这些大的健身场所都可以辐射周边一大片社区,还不算小一些的场馆。现在不愁没地方锻炼,愁的是选择到哪里去锻炼。”
徐琴还表示:“对于我们这些上班族来说,运动是舒缓心理压力的一种方式。我是个80后,正是生活压力最大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对身体进行保养的时候。而体育锻炼就是最好的手段。”
张之洞体育公园是今年4月30日正式对市民开放的,该公园总面积达5.2万平方米,可以有效提升周边10万居民的休闲健身环境。
在园内的全民健身活力舱,骑车的市民发现骑车可以给手机充电。记者喻志勇 摄
这只是武汉近年建成的众多全民健身设施之一。事实上,近些年武汉市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据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全市体育场地达到29538个,体育场地总面积达到2358.9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4年的1.43平方米发展到2019年的2.17平方米。累计建成社区足球场地509片,全市社区足球场地总数达到1500片,超出全市1377个社区的社区总数,平均每个社区1.08个,每万人1.25片。并且新增了五环体育中心、青山、汉阳沙滩排球场、武汉商学院国际马术场、蔡甸国防教育园射击馆等大批体育设施,填补了城市运动项目场地和区级标准场地空白。
早在2017年,武汉市就发布了《2016-2030年武汉市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对武汉市未来的体育设施用地有了明确的方案。在这份方案中,明确表示要在长江、汉江以及三环形成3条全民健身带,建设滨水环城特色全民健康休闲中;同时建立若干体育健身圈,以街道为实施主题,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布局,改善市民健身锻炼的场地和设施条件。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规划正在逐年落实兑现,也相信对于武汉的体育健身爱好者来说,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源源不断地收获好消息。(长江日报记者张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