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加入我们

       

广告图片
轮播图
 
 
新闻动态
文章正文
2010年沈阳老汉患病儿媳拒绝卖房次年老汉病逝邻居:禽兽不如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9-17 21:26    文字:【】【】【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情绪复杂的故事:沈阳一对父母掏空所有积蓄为儿子买房,不料一年后父亲身患绝症,需要巨额医疗费。要房还是要父亲?儿子艰难抉择,决定卖房救父。然而妻子坚决反对,绝不卖掉房子。最终父亲郁郁而终,儿子儿媳生活在嘲笑和怒骂之中,不得不买房迁居......

  2007年4月,家住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的曾中友,和相恋多年的女友潘思萌举行了婚礼。

  这段婚姻来之不易,曾中友和潘思萌是辽宁师范大学的同学,大三时相爱。2006年,潘思萌毕业后,为了和男友长相厮守,没有回到家乡苏州,而是留在沈阳。她在某中学当老师,曾中友则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班。

  夫妻俩的工作都很不错,唯一有“瑕疵”的,是潘思萌任教的学校没有单身宿舍,她只能跟3个女同事挤在一间宿舍里。正因如此,她决定早早结婚,从宿舍搬出来。

  2007年,潘思萌嫁给了曾中友,可婚后生活并不如意。曾中友的父母曾启富和刘桂芝都是下岗工人,在岗时分到一套47平米的老小区住宅。儿子能娶到一个温婉漂亮的江南姑娘,老两口很高兴,但因为实在没钱,给儿子儿媳置办结婚用品的钱都是借的,自然没钱买新房。

  于是,老两口腾出南屋的14平米房间,给新婚夫妇当婚房,自己住在只有8平米的北屋。

  潘思萌家里虽不富裕,但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结了婚,搬出宿舍,却住在这么小的一个房子里,还和公婆同住,处处觉得憋屈。她想好了,暂时不生孩子,一心挣钱,尽快买房子搬出来。

  让漂亮的妻子蜗居在破旧逼仄的老房子,曾中友也觉得惭愧。为了尽快实现买房的目标,他下班后做兼职,妻子潘思萌也利用休息时间补课挣钱。

  看着儿子儿媳如此拼命,曾启富老两口也行动起来。曾启富早晚在路边修自行车,风雨无阻。老伴刘桂芝更加辛苦,早上5点去早餐店打工,白天在超市上班,晚上又去餐厅洗盘子。

  一家四口拼命挣钱,到2009年,终于攒下了11万元。按理说这点钱不够买房,更不够装修,可曾中友夫妇不得不考虑买房的事情了。

  第一个原因是沈阳房价猛涨。曾中友和妻子算了一笔账,两年前看上的那套房子,原价3700元/平方米,如今5000元/平方米。也就是说,他们挣的这点钱,基本和房价的涨幅持平。如果再这么涨下去,恐怕一辈子也买不起房了。

  第二个原因是面子问题。潘思萌在大学时是公认的校花,毕业后当老师,社会地位很高。可她的女同学、女同事,绝大多数嫁给有新房的男人,她抬不起头来,不敢参加她们的婚礼,更不敢到她们家做客。

  于是,在潘思萌的主导下,买房计划实施了。全家这两年挣到的11万元,加上公婆的养老钱5万元,又借来11万,差不多够首付了。

  2009年12月,曾中友夫妇买了一套108平米、总价47万元的新房。首付15万元,各种入住手续3万元,装修7万元,花光了家底。

  2010年3月,夫妻俩如愿搬进新房。那一天,他们比结婚还高兴,在客厅里翩翩起舞,像孩子一样在地上打滚......

  住进新房后,潘思萌每天都在笑。因为身上背着房贷,她身上的干劲更足了,每晚都出去补课,一点一点挣钱。另一边,公公婆婆也没有放松下来,起早贪黑忙碌着。然而就在全家人以为再干上几年,就能迎来好日子的时候,悲剧发生了。

  2010年7月,曾启富被查出严重的糖尿病,需要住院治疗。住院要花钱,还耽误挣钱的时间,曾启富坚持回家。儿子曾中友知道,父亲的病是给自己买房子得的,心里很难过。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才说服父亲住院治疗。

  结果曾启富刚住院,又被查出两种重症:心脏病和风湿病。因为家里实在没钱,父子俩决定,先治疗糖尿病保命。结果一个月下来,医疗费就花去1.4万元,曾启富接受不了,回家静养去了。

  老伴不能挣钱还要花钱,让刘桂芝压力很大,同时为了照顾老伴,她也不能去餐馆打工了。老两口愁眉不展,儿子每月要还2000多的房贷,还欠亲戚、朋友的钱。如今他们不仅不能分担,还要花儿子的钱,心里过意不去。

  一天,曾启富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我得了治不好的病,是个无底洞,不能拖累儿子啊!”

  刘桂芝在一旁唉声叹气:“可是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你等死啊,这样我和儿子一辈子都不会安宁的。”

  这时曾中友赶来了,对父亲说:“爸爸,你要是得病死了,让我以后怎么过?我还有脸活着吗?”

  儿子说了狠话,曾启富只好继续治疗。可是,他的糖尿病很严重,做心脏搭桥手术要10多万,根本无力维持,全家人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

  2010年9月,曾中友没钱给父亲买药,偷偷跑去农村的地下血站卖血,拿到800元。回来的路上,他双腿都是哆嗦的,一是一次性卖血太多,二是觉得这种事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可父亲重病在身,他也没办法。

  然而灾难远远没有结束,一个月后,曾启富突然休克,被送到医院抢救。医生告诉家属,如果不进行搭桥手术,曾启富随时可能丧命。曾启富坚决不同意:“不能因为我的病,让全家人受穷一辈子。”

  听父亲又一次拒绝治疗,曾中友红了眼眶,哭着说:“爸,要不是给我挣钱买房,你怎么会病成这样?放心,我倾家荡产也要给你治病!”

  曾中友说到做到,回去后立马跟妻子商量卖房的事情。潘思萌差点惊掉了下巴,当场质问:“你说你要卖房救你爸,你考虑过吗?卖了房我们住哪里,搬回那个又破又小的房子吗?而且买房不到5年要交很多税,下来还剩几个钱,够看病吗?”

  曾中友被堵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这套新房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没有妻子签字不能卖房。看妻子的态度,她拿房子当命一样,是不会轻易撒手的。

  2010年11月底,曾启富病重,被紧急抢救了过来。曾中友明白这是最后救父的机会,回去后跪在妻子面前,恳求道:“萌萌,看在我们相爱一场的份上,答应卖掉房子吧。他是我的父亲,给我生命,供我上学,攒钱给我买房,我能眼睁睁看着他死吗?”

  潘思萌也哭出声来,语气中透露着委屈和不甘:“你是孝子,我理解你。可你也要替我们想想,卖了房我们就没有家了,没了家我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

  夫妻俩不欢而散,而在另一边,曾启富第三次病危。他从昏迷中苏醒后,泪汪汪地对老伴和妻子说:“别费工夫和钱了,我活得值了!”

  听说丈夫要离婚,潘思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憋着不让泪水流下来,一字一句地说:“我生命中有两样东西最重要,一个是你,一个是房子。既然你提出离婚,我同意,我只有一个要求,房子归我!”

  2011年2月,曾中友从律师那里听说,如果上法庭打离婚官司,判下来少说要半年。曾中友非常难过,这样一来,离婚卖房的钱还没到,父亲已经不在了。

  那天晚上,曾中友喝了个酩酊大醉,回家后呕吐不止。妻子潘思萌帮他清理呕吐物,又专门给他做了一晚醒酒汤。喝汤的时候,潘思萌开口说话了:“我知道你救父心切,可是你想过没有,就算卖房救活了父亲,有钱养病吗?况且,我们有孩子了。”

  “孩子?”这下轮到曾中友吃惊了。原来,因为卖房的事情,潘思萌虽然和丈夫吵过架,但一直深爱着他,不想离婚。更重要的是,她已经怀孕3个多月了。

  曾中友一下子惊醒了。是啊,即便能拯救父亲的生命,以后的日子怎么过?一家人负债累累,还有重头再来的机会吗?而且一个小生命即将到来,那是他的所有希望啊......

  曾中友态度180度大转弯,放弃救父。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辞去工作,寸步不离守在父亲身边,陪父亲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了......

  2011年4月17日凌晨,曾启富在病痛折磨下去世。曾中友眼睁睁看着父亲离开,痛哭到昏厥:“是儿不孝,儿不孝啊.......”

  4月19日,父亲出殡那天,曾中友披麻戴孝,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当司仪喊出“孝子摔篮”的时候,邻居老汉突然喊了一声:“他是孝子吗?见死不救的家伙,良心都被狗吃了,禽兽不如!”

  一时间,路人纷纷跟着咒骂起来,出殡仪式以闹剧收场。这还不算完,火化完父亲后,曾中友和妻子回家,发现小区大门上贴着一张大白纸,上面写着:父亲病重见死不救,自己住着这么大的房子,天理不容!

  面对众人的责骂,曾中友泪如雨下。是他不想救父亲吗?是无能为力。如果这件事放在别人身上,他们能做到卖房救父吗?可他不能辩解,只好默默承受这一切。

  潘思萌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的邻居、同事,甚至没有打过照面的人,都在指责她,说她是杀人凶手。

  一次,潘思萌回小区,一位大妈指着她鼻子骂。她情绪失控,跪在大妈面前说:“老人家,你说让我怎么办?逼我卖房离开沈阳吗?我拿不出那么多钱救我公公,欠那么多钱让我怎么活......”

  由于舆论压力太大,曾中友和妻子商量后,决定辞去工作,然后卖掉房子,换个没有人认识他们的地方生活......

相关推荐
  • 揭秘老年人最易上当的九大“保健”骗局
  • 2010年沈阳老汉患病儿媳拒绝卖房次年老汉病逝邻居:禽兽不如
  • 全国首个!山东出台专门文件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
  • 带孩子去苏杭旅游合适吗?苏杭适合老人去旅游吗?游玩指南!
  • 中老年人到秋天就咳咳咳赶紧检查吃了哪些食物
  • 铜梁:药品安全进社区 安全用药零距离
  • 老年人多药合用需要社会关爱“大处方”
  • 老年人混合用药须谨慎
  • 湖北省大冶市市场监管局走进殷祖福利院 关爱老年人用药安全
  • 余姚一老人突发疾病被困家中 多亏民警“竹竿救援”
  •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8-2025 首页-三牛平台[注册登录]重点扶持项目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
    友情链接: 中国扶贫网 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