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卫计委的调查,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多病共存现象普遍,91.2%的已故老人死于慢性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达700多万,约占全世界总病例的四分之一。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近1000万人,预计2050年失能老人将达到9750万。此外,三分之一以上的老人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巨大,家庭照料负担严重。
事实上,老龄人群慢性病高发,也是国内突出的问题。我国2015年的健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其中,60周岁以上的占比超过了一半。
“通过控制感染性疾病,人类的寿命得到不断地提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为35岁,通过30多年的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初,人均寿命上升到了68岁,而到了2015年,我国居民的期望寿命为76岁。后30年的经济和医疗水平都远远高于前30年,但寿命却只上升了不到十岁。”医学专家黄向红介绍,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寿命的变化情况是一致的。
黄向红介绍说,仔细研究死亡疾病谱就会发现,高达70%~75%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和癌症。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慢性疾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就有可能大大延长人类的寿命。
慢性病是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为主引起的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慢性病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机体的自然衰退,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而慢性病由于其本身病程长、治愈率低的特点,以及我国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导致了慢性病在老人人群中呈现高发状态。
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进入老年期后,生活条件改善,体重增加,运动能力和新陈代谢能力减低,导致糖脂代谢紊乱有关。二、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农村。这可能是城市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农村居民保健意识淡漠,且对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更低。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疾病特点更为突出:常见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盐、高脂饮食,吸烟、缺少运动等。
以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为主的慢性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健康,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要加强老年常见病的防治研究,在不同的年龄段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管理。任何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和生活方式(工作紧张、过度劳累、不进行体育锻炼)等都可能成为疾病多发的危险因素,如能及早预测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大多数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
在老年人群中开展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效防治老年人慢性病已刻不容缓。我们应当构建 “以预防为中心、健康为主导”的医疗模式,加大老年群体卫生知识的普及并根据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社区卫生服务,为老人提供更加方便、经济、多元的服务,以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