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直播间等线上渠道购买保健品,成为一些老年人热衷的事情。不过,一些直播间在销售保健品时乱象频出,营销“花招”更是让老年人防不胜防。有的产品号称有治疗奇效,到手后查看说明才发现只是普通食品;有的下单时号称一个疗程就能见效,后面商家却变着法地让消费者追加购买……(据5月11日《工人日报》)
一瓶咀嚼片能治四五种病、4盒药片就能让胃黏膜变得光滑厚实富有弹性、一个枕头就能让多年的颈椎病痊愈……对于热衷于养生的老年人而言,这些宣传的确具有诱惑力。
尤其是,网上搜索“直播带货”“保健品”等字样,有很多带着“高科技”“高效能”等标签的保健品,从功能马甲、能量枕头等生活用品,到压片糖果、固体饮料等食品,令人眼花缭乱。
但是,须警惕的是,直播间销售保健品存在着诸多乱象,令消费者难以防范。例如,在推销保健品过程中,加入一些所谓的“学术词”“高端词”,是很多直播间商家的惯用手法。而这也让老年人难以招架。加之,不少有健康焦虑的老年人防范意识差,很容易被此迷惑,甚至招致自身的权益受损。
针对上述,亟待引起重视。据悉,对于网售保健品存在的一些乱象,上海、宁夏等多地已经发布规定,明确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不适宜以网络直播形式营销。当然,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直播带货保健品乱象治理,要加大联合约谈、联合执法、联合曝光、联合惩戒工作力度,对情节恶劣的要公开曝光,通过相关案件的警示,起到震慑作用。
同时,须持续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平台对商家有着监管审核责任。例如,对于销售保健品的商家,平台要严格审核其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在日常监管中,对发现存在虚假夸大宣传行为的,要及时采取停播下架等措施,并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可以说,平台监管责任落实到位了,主播和商家定不会肆意而为。也应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增强老年消费群体的防范意识。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且应当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对此应加强宣传普及。还如,选购保健食品一定要认清、认准产品包装上是否有“蓝帽子”标识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且应该根据身体情况理智选购。此外,行业自身当自律。对于主播来讲,应该恪守底线行事。获得相应资质的主播在宣传介绍保健品时,应该真实、准确地介绍保健品的有关信息,不得违规宣传保健品功效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于商家,同样须依法依规开展营销,规避套路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自我监管和行业自律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