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西安交大一附院精神心理卫生科副主任、中国老年医学会精神心理疾病分会委员陈云春,西安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副主任敖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中级社工师牛梅,就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治疗、预防等进行了全面的科普。
“一位失能坐轮椅的老人,有一阵每天在下午的某个时间就会异常烦躁。家人百思不得其解,医院会诊时老人却非常平和安静。直到我们上门后发现,家人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但到了下午,阳光晒到老人身上有点刺眼,老人莫名就出现情绪激动、烦躁。到底是怎么回事?直到我走到窗前,尝试拉上窗帘,老人就奇迹般地安静了下来。原来作为失能老人,他没有能力拉上窗帘。”陈云春说,“也无法清晰地表达这件事儿,但刺眼的阳光又让他很不舒服,所以表现得十分烦躁,结果只是简单的为老人拉上窗帘,他就安静了。”
一是认知功能下降。“老人记性不好,常会丢三忘四。不仅会出现做事效率下降、动作变慢等,还有大家常说的‘老年味’,因为认知功能下降导致老人对卫生的观念发生改变。他们有可能会忘记换衣服,对脏乱不再敏感,而洗澡和换衣服频次减少则是‘老年味’的元凶。”陈云春说,“还有部分老人不愿意出门、喜欢呆在家里,也与认知能力下降有关。理解力、交流反应能力的下降,让老人对外出社交感到疲惫,不如呆在家里放松舒服。
二是情绪不稳定。“老人大脑机能下降的同时还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有的老人还会出现焦虑和抑郁。”陈云春说,“容易烦躁、找家人麻烦、怕吵、怕光、怕受刺激往往是焦虑的表现。还有一些老人会发生老年抑郁,出现话少、食欲减退、反应迟钝、精力明显下降等表现。很多老人可能有心脏病、脑梗等老年常见疾病,会因疾病折磨导致生活质量低下,如果合并老年抑郁,就更容易产生活着煎熬、没有盼头等感受,甚至会感到活着没意思,产生消极想法。”
三是孤独寂寞。“城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冲击。比如,现在年轻人都在城市打拼,有一些子女可能会把父母接到城市同住,甚至单独为父母买一套居室,虽然居住条件改善了,但也同时将老人置于完全陌生的环境,往往会缺乏心理上的交流,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孤单、寂寞感。”陈云春说,“老人内心的孤单、寂寞无法排解,没有其他事情做。当然在农村,也存在空巢老人现象,没有儿女家人陪伴,心里空荡荡的,失去了感情寄托。”
四是睡眠问题。“这是门诊中最常见困扰老人的问题。常言道,‘老年人觉少’,但睡不好觉,会继发很多问题。”陈云春说,“失眠一是与生理机能下降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睡眠质量的下降;二与心理因素有关。首先,一些老人对睡觉的感知下降,总感到自己没睡好,很多时候家人看到老人睡了,但老人认为自己没睡,对自身的睡眠不满意;还有一些老人遇事爱操心。我们常劝诫老人:‘儿孙自有儿孙的福’,但老人就是控制不住要为后辈操心,操完子女的心再接着操孙子孙女的心。想事太多导致无法放松进入睡眠;三是与对死亡的恐惧有关。担心死亡,担心身体健康,这是人的本能,老年人更加如此。不像年轻人,随着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常常会感到时日不多,无力感和虚无感更加明显。另外,不友好的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许多老人都面临在养老院的生活,很多时候面对身边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去,甚至某天老人们突然发现常在一起唠嗑的那谁谁都去世一段时间时,这些老人的心里既有一种失落也增加了心里的不安定。”
在社区的日常心理咨询中,牛梅发现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涉及,“退休后的不适应带来的焦虑、带孙子引发的婆媳矛盾等方面的家庭关系压力、身体衰老带来的焦虑及价值感的丧失带来的孤独感、早年没被处理好的创伤也会在年老时开始感染情绪。”
敖磊则在日常的诊疗中发现,“受激素水平影响,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比例更高,老年人群体中也一样。比如,甲状腺囊肿、结节以及甲减(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和女性绝经期前后都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
一部分痴呆的病人早期可能也会有一些这种焦虑抑郁的问题,它都属于脑部疾病导致的。
农村老年人当然也会有焦虑抑郁的问题。“比如,尤其是孩子在城市打拼,独自生活在老家的老人很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敖磊说,“一方面,焦虑抑郁的发现过程本身就相对漫长。而相对于城市老人来说,就诊的抑郁焦虑的农村老人更是在身体的相关症状较严重时,才能得到系统治疗,病史可能已经2—3年了。”
“寿命延长与生活质量下降是难以平衡的矛盾。”陈云春说,“一些以前并不节俭的老人开始捡塑料袋等无用的物品堆积在家里,并对家中的凌乱无动于衷;不少子女都理解不了为什么被别人喊几句‘姨’或‘叔’的,老人就立马消费人家推销的产品。”
在陈云春看来,这一方面与老人缺乏亲情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老人认知能力下降。“老人年轻时,也很容易区分商品的价值和商家的推销逻辑,但年龄大了后,会出现计算力、理解力下降,很容易被简单的降价、赠鸡蛋、保健等逻辑俘获,这往往也是电信诈骗多以老人为对象的原因。”
陈云春说:“此前有位老爷子因反复上厕所被孩子带到泌尿科检查,检查结果是前列腺问题不大。到我们科室仔细询问后,认为还是与老人的认知力下降有关。因认知功能下降且伴随睡眠有问题,老爷子睡不着时就开始想是不是还没上厕所,他记不住时间,也不记得刚才是否已经上过厕所了,只能在失眠与上厕所间反复循环。”
“在另一半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老人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陈云春说,“此前,有一位老人,因为消瘦、营养不良被送医。经各科室检查后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最终确认是心理问题。原来老伴去世后,老人精神低迷,自我照顾能力下降,子女又无法守在身边,最终老人无法规律吃饭,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最后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
“还有一些老人,退休后反而更容易和老伴发生矛盾,这是因为退休后在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变长,如果没有兴趣爱好也没有共同语言,容易引发心理问题。”陈云春说,“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年轻时就培养兴趣爱好,除了工作,要花更多的时间在配偶身上。只有这样才能在年老后找到寄托和快乐。”
“对老年抑郁、焦虑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我们住院部或门诊都有物理治疗如经颅磁治疗或心理治疗。”敖磊说,“治疗初期,不少老人都有抗拒心理。不愿意承认自己精神上的问题,所以一般治疗初期都是先用少量药物治疗,加上以安慰为主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在症状得不到明显改善时,对焦虑抑郁药物加量,直到患者的心慌出现频次减少、程度减轻后,他才愿意接受自身焦虑抑郁的事情。当然,这也与老人焦虑抑郁的初期的表现集中在身体症状,比如食欲不振、浑身出汗,甚至有人从身体某个部位先开始疼痛再到浑身疼痛,还伴有认知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性不好等有关,情绪上的体验还不明显,所以随着治疗进程,以及诸如‘我高兴不了了’、‘没法活了’、‘我很烦躁’等情绪问题的显现,患者才会完全接受治疗。”
与敖磊的看法一致,陈云春说:“如果老人身体不适,如头晕、心烦、肚子胀、吃不下饭、便秘、腿疼、浑身无力等症状,出现精力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家务,且与其他人包括家人沟通交流出现问题等,都可能是心理上的问题。”陈云春说,“但实际中,不少老人都是先去相关科室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后,才转诊到我们科室,对于明显的抑郁症等疾病,很多时候需要使用抗抑郁药治疗。”
陈云春提到,曾接诊过一位70岁的女性患者,有10年抑郁症病史,病情时好时坏。“病情反复时,患者在家中唉声叹气,整晚无法入睡,还会出现胸闷背疼、浑身发热、冒汗,伴着焦虑、烦躁甚至想死的感受,什么都干不了。即使有孩子陪伴,不停按摩、安慰,患者难受的感觉依然无法减轻。但每次经过治疗好转后,家人及患者又很难坚持复诊及巩固治疗,导致疾病迁延。”陈云春说,“对这类患者,我们建议还是要巩固治疗,减少复发。许多病人因担心吃药上瘾而停药,但实际上目前常用的药物并不属于成瘾药物,有些网络的宣传或一些不正规的治疗导致了危言耸听的结果。我们还是要相信科学,用最好的方法,帮助老人拥有幸福的晚年。”
“对子女来说,一方面应给老年人更多关怀,除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外,子女还要多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常与老人交流,多倾听老人的心声;另一方面一旦发现老人的心理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止病情恶化。”陈云春说,“对老人来说,一方面,应学会调节不良情绪,要接纳自我适应角色转变,适应老年生活,可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使生活充实、情绪乐观。另一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进行适当运动,还可以采取健康的方式进行放松,如冥想、深呼吸、打太极拳等。”
此外,还应加快建设“老年友好”的适老化建设。“比如在家庭内部、公共区域进行适老设施改造;进一步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加强社区、家庭、医院合作,强化针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对有需要的老人进行上门探访、心理抚慰,为老年人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陈云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