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藏物品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但当其从适当的积累变为过度囤积,就代表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依恋焦虑。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从婴儿期开始,就形成了对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这种模式影响着个体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和情感处理方式。对于老年人而言,身体机能衰退、社会角色变化以及亲朋好友的相继离去,可能会让他们经历强烈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从而产生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和对被孤立的恐惧,这种状态被称为依恋焦虑。这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囤积物品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缺失的情感支持。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依恋焦虑水平普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依恋焦虑程度越高,囤积行为越严重。
过度囤积不仅占据了很多空间,导致生活环境杂乱无序,还可能成为安全和卫生隐患,增加事故和患病风险。如果占用了公共空间,可能会影响邻里的生活,甚至引发公共安全问题。家人、朋友出于关心,常常会劝说老人减少囤积,若方式不当或未经老人同意直接扔掉旧物,可能引发冲突,影响彼此感情。另外,长期的囤积行为会加剧老年人的孤独和抑郁情绪,甚至可能发展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囤积障碍等。
因此,家人要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给予足够的理解。比如在征得他们同意的前提下,安排一些业余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收外界信息,感受物质生活的进步;带他们出去社交,以减少孤独感和焦虑感,转移老人对物品的过度关注,并协助他们整理和清理囤积的物品,改善生活环境。必要时,家人可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社工的帮助,进行专业指导和干预,帮助老年人应对囤积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也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调整。一是定期评估,思考物品的用途和价值,合理规划存储空间;二是释放情感,可告诉家人、朋友自己存储物品的目的,借此分享自己的宝贵回忆,释放与物品相关的情感,同时也能针对物品的去留,征求他们的意见,减少对物品的依赖;三是发展兴趣,老人可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如园艺、阅读、手工艺等,平时可以多参加社区活动,以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转移对囤积物品的注意力,同时避免沉浸在过去的回忆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