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当前有不少打着适老、为老、老年专用等旗号的所谓老年食品、用品,存在欺老、坑老等问题。我国老年用品市场活力尚未充分激发,有效供给能力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据国家卫建委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9亿,占总人口的17.9%;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占总人口的11.9%。多名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老年用品市场有效需求越来越大。
一边是老年用品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一边是市场良莠不齐的无效供给。这种供需矛盾恰恰反映出老年用品市场的标准欠缺和监管不足。
商家是逐利的。而老年群体又因为信息不对等和广告的狂轰滥炸,容易对一些保健品和针对老年群体的产品过分相信,使得无效供给所需成本降低,而利润大大增加。
比如有网友网购的一款价格近300元的“老人专用”助听器,试戴后发现助听器内噪音很大;也有网友购买的一台价格百元的“老人专用”电子血压测量仪,初次使用就发现相同条件下该仪器测量数据竟有巨大差别,且明显有误。同时,适老食品用“阴阳标签”、瞒老欺老等情况也不少。
显然老年用品市场的乱象亟待整治,需要相关部门来一次集中治理。《关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供给水平明显提高,品牌建设明显加快,市场环境明显优化。这是目标,也是要求。要满足这种巨大的市场需求,就必须重新规范老年用品市场,建立相关行业标准,防止老年用品在失标中“各自设标”;加大针对老年市场的创新力度,满足多样性需求。其实只要标准和监管跟得上,不让“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的诚信经营会生出很多好点子。
这有赖于诚信社会的建立,也有赖于老年群体本身的明辨能力提升,更有赖于全社会对制假造假售假的“零容忍”和监管监督部门不停歇的打压。
只要商家的利息空间被挤压,造假售假成死胡同,诚信经营的念头和“求真务实”的行动才能回归。(陆玄同)